close

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你害怕變老嗎?
哥德曾說:「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
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不過本書作者希望能翻轉這樣的思維: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歷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出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向我們證明──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又充實豐富。

  這本書破除我們對於長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逐漸增加的年紀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系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了「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致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出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致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啟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


  作家、醫療社會學家及獲獎記者。曾擔任《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雜誌的特約編輯多年,同時也為《衛報》(Guardian)撰寫家庭版專欄,每週撰文探討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除了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並出版有《人的聲音》(The Human Voice,暫譯)等三本著作。現於倫敦都會大學教授專業寫作與文化探索課程。二○一四年,她以本書及《衛報》上的「老後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獎(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個人發聲獎。

譯者簡介

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現為國際翻譯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員。
 

目錄

前言|不斷成長的自己

Chapter 1|變老這件事
Chpater 2|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Chapter 3|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Chapter 4|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Chapter 5|連變老都有性別差異?
Chapter 6|面對死亡
Chapter 7|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

延伸閱讀

 
 

前言

不斷成長的自己


  吉娜(Gina)頭上的毛囊不遺餘力地提醒她今天是它們的三十歲生日。一大早,吉娜就發現了第二根白髮。等她進了辦公室,就有兩張卡片擺在桌上了,其中一張寫著,「已經三十了就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人生自然會來折磨妳的!」,另一張則印了孟克(Munch)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外加一個大大的三十。

  吉娜的男朋友傑克也沒起什麼安慰的作用。上個月他過四十歲生日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寫給他「四十歲!?你還年輕,可以再活一陣子……但是要把握時間!」,弟弟的卡片則說,「生日快樂!別太難過,你很快就會習慣年過四十的生活……大概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沒問題了!」

  吉娜和傑克從未跟家人朋友提起自己因為這種卡片感到多麼不適,反正說了也只會被取笑「怎麼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或者「開不起玩笑嗎?」。我們根本不需要讀過佛洛伊德(Freud)的《笑話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就知道幽默感只是人類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不過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非常好笑)。

  吉娜從父母身上一樣得不到慰藉。她五十六歲的媽媽莎拉(Sara)剛上完皮拉提斯課、正要趕去診所打膠原蛋白,還計畫做個假日水療;六十二歲的爸爸克里夫(Clive)準備嘗試高空跳傘,還要參加由《長生不老》一書的作家主講的講座。

  雖然吉娜的父母看似絲毫不在意老化(或者只是把焦慮跟皺紋一起雷射掉了),他們其實和吉娜和傑克一樣為此感到心慌,他們害怕變老。假如人口統計預測沒有出錯,吉娜和傑克大概都會活到一百歲,那可得繼續心驚膽戰好一陣子;身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份子,爸爸媽媽則選擇相信已經不再有老化這件事情──克里夫堅稱,就像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所言,「魚尾紋就只是笑紋而已」。(不過顯然他不知道作曲家與爵士歌手喬治‧梅利﹝George Melly﹞已經酸過傑格,「沒有什麼比這還可笑的」。)

  這一家的兩代人都十分關注自己身上出現的老化跡象:莎拉很愛拿網路上「越老越難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較,吉娜則是擔心過了生日就代表青春將一去不復返──老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

  |否認和恐懼以外的第三條路

  不過他們可不是憑空幻想出這些自虐的想法,一切都是由歷史和文化塑造而成。幸好不論當今的西方文化如何運作,我們還是可以找出第三條路面對年齡增長:一條重新審視老化、不再將老年人視為單一均質團體的路──不再有個「老人星球」,一到五、六十歲的人就自動成為永久居民──或者你天性悲觀,還得早個一、二十年上去。

  把四十幾、五十幾、六十幾到一百歲的人劃到同一陣營實屬荒謬,這跟把零到四十歲歸為同類一般可笑!啊,你或許想要反駁,人生前四十載的確是處於巨變的時候。在此我們要挑出對於老化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就是將年齡增長看作時間的停滯──或者不是停滯,甚至是完全單方向的衰退。但正如後文將要陳述的──變老的過程也可以豐富又充滿動力,讓人有無限的成長性。也許這就是為何老化又稱作年齡增「長」。

  更重要的是,主流研究者一致同意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大概與一個同住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七十二歲、營養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顧四位孫子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為相像。這些人甚至不會視年齡為最重要的人類特質(收入、種族和社會階級還更為可能)。

  吉娜聽到這裡可能會非常驚訝,難道領到公車老人票的時候,不就是變成一個「老人」,所有的人格特質、自我成就與獨特的個性通通被重重的「老」字給壓碎?才三十歲,老這個字的陰影就已經蔓延過來了,有誰不會嚇壞呢。

  吉娜現在滿心想著年齡問題,她的母親卻絲毫不願向歲月低頭,彷彿一旦承認自己老了整個老化過程就會神奇地瞬間加速。莎拉為此有些自責自己浪費了太多精力對抗老化,犧牲了原本可讓生活更為充實的寶貴時間。

  我們即將在書裡細細解釋的第三種變老方式絕對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實上,人類自出生起就開啟了逐漸老化的過程,老化並不侷限在人生的最終階段,期間更是充滿自我成長的機會──成長本來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們首先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迷思、承認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才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不論是因為良好的基因組成、手頭足夠闊綽,或者只是運氣很好,能夠變老就是福氣。演員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很堅持自己絲毫不介意變老,「畢竟也沒有人找到其他的方法來避免英年早逝」。

  哀傷的情緒絕對會伴隨老化而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總是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健全的身體機能(沒有人五十歲還能贏得溫網冠軍,甚至連三十五歲都很困難)、比如親朋好友死亡,或是必須面對自己生命總有終點這個事實。雖然哀悼的確意味著必須忍受悲傷、使人痛苦,但將變老說成一路向下的衰退過程,完全只是誤導人的迷思。

  |年齡增長的好處

  事實上一旦擺脫老化的「負債模式」,不難發現大自然其實非常公平:根據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三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了。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六十六歲才出任首相,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了畢生傑作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的時候也已經八十歲了。

  人類歷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紀錄的天才,而是找到方法培養新能力、新關係的普通人,他們理解到人類只要還會呼吸就能繼續成長,也明白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培養某些能力,比如心靈的成長。這種成長對許多人而言將是老化過程中意外的收穫,而且一旦步入成年就有可能發展這種能力。為了寫本書,我採訪了來自各個年齡層的對象,令人吃驚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感到自己隨著年紀增長更加充實,沒有逐漸萎縮。

  如果我們願意,大家都可以透過年齡增長看見不斷變化的景色、看見那些被諷刺漫畫模糊或簡化的東西。就像是人類不是簡簡單單的兒童一步躍為成人;就算超過二十歲,我們還是會為了親子關係及為了獨立生活而掙扎。然而沒有一個詞特別用來形容成年子女,彷彿過了童年親子關係就再也不存在,也不需要「成年小孩」這種矛盾的術語。

  這本書叫做《關於老化這件事》,寫出來的目的在於呼籲大家抗老唯一的方法並不是不要老化,我們不會配出一種處方解決問題;相反的,我們希望大家跳脫傳統思想,不要再先入為主的認為年紀多大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甚至生活態度。根據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說法,要活得有創意,人就必須保留很大一部份的「自己」。本書提倡鼓勵與反思、連接年輕逐漸老去的自己,但絕對不會假裝年紀大了不需面對侮辱和挑戰:我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年齡的增長使得人生更加圓滿,讓自己更充實而不會黯然消逝。」──作家梅‧薩頓(May Sarton)在她的日記《七十歲月》(At Seventy)裡如此說道,這本日記記載了她自七十歲生日起每天的生活點滴。年歲漸長這件事,無論在生命哪個階段,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且充滿活力。

  假如吉娜能走出恐懼的陰影,她將會發現自己仍不斷地在成長──三十歲的自己比起二十歲的自己對人生更滿意──她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人際關係也更加穩固。吉娜因為恐懼潛在的負面改變而害怕變老,卻也因此無法體會在這過程中的收穫;這就好像認知失調般,有兩種想法在腦中互相拉鋸一樣:她害怕衰老,卻其實持續富有生命力地成長。

  威尼科特還認為我們都會為生活中的創新感到驚訝。感到驚訝、好奇,或是熱衷於某件事情並非年輕人的特權(我們應該嚴正拒絕使用「年輕人」這個詞,就像捨棄「老人」一詞一樣──人類不該被視為同質性的整體),這些能力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強。

  |迎接變老的自己

  要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須分辨抵制年齡歧視(對年齡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視某年齡層的人)和拒絕老化之間的差別:前者為我們開拓一條康莊的大道、讓我們可以一路發展成長,後者則是關上大門、使自己陷入無限輪迴,不斷嘗試挽救不可逆的反應。

  再來,我們還需了解到自己如同女作家瑪格麗特‧格萊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所說的「被文化給變老了」。西方文化經常將老化視為一種生物醫學的行為、一種生理的狀況;人類當然都是生物沒錯,身體的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啟動或停止某些機能,但文化同樣也會改變我們如何變老、如何面對待年齡增長,影響甚至比自然機制更大。

  很多人認為年紀越大生活越貧困,老年人生只會因此日趨乏味單調。但其實,愈是大力宣揚這第三種變老的方式、擁抱老化、將其視為終身旅程,大家愈是能夠認識到年紀大不用和貧窮劃上等號──那只是社會和政策忽視、蔑視老人和老化的結果,不論幾歲,每一個人的人都能夠擊退這種錯誤觀念。

  我將利用接下來的章節敘述老化如何作為一種終身演進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該擁抱年齡的增長,並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為例子說明我們有多麼受制於對老化的恐懼。接著,我將舉幾個全心擁抱老化的例子,探討大家如何跟隨這些人的腳步,再來譜出歷史和文化上人類如何發展面對老化的態度,證明年齡隔離主義受到的挑戰。我將用一整個章節探討性別之間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最近發展出來的男性自我檢視。接著,按照猶太智者拉比札爾曼‧莎克特‧薩羅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說法,「死亡並不是宇宙生成的錯誤」,說明從小開始接觸老化概念其實可以減緩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死亡因此變成「生命之弧」的最後一部分,讓我們將生活經驗串成一個有意義的連結。

  「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歌德(Goethe)說。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簡直不敢相信,站在鏡前的自己「已經四十歲了」。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發現「一早起來,有一個七十歲女人躺在我的床上。」(有趣的是這句話比起她說的下一句話更知名,她告訴記者,她的確看起不像四十歲,「四十歲的人就是我這樣子。」)老年人最常否定的就是年紀增長的過程,他們常說「我不覺得老啊,我還是十八歲」──或者八歲、二十八歲、三十八歲、四十八歲、五十八歲──過去的年歲沒有平白消失,反而像是年輪一樣刻在我們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身體經歷什麼樣的物理限制,我們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熱情、嗜好與感觸;人類不會都突然一躍成為一模一樣的「老人」、從前所有的生活痕跡都被一筆勾銷;生活的熱情不會因為喪親之痛或者我們一路上遇到的悲傷而消失──變老沒有那麼可怕。

  跨世代的反年齡歧視團體美國灰豹組織(American Gray Panther)的創始人麥姬‧孔恩非常能夠體會吉娜年近三十的痛苦。八十五歲的時候,孔恩回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說那是她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生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702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Chapter1|什麼是變老?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但其實這些完全只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出生根本也不會老化。但只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表著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十點才去睡覺?什麼時候才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十八歲可以自己買酒了。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二十一歲,現在十八就可以喊「終於長大了」!
 
但話說回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了二十多歲,期待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不再有兩個月的暑假實在令人害怕,大家期待你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長大了沒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長大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開始感覺年紀越大越像是失去了什麼、沒有收穫,應該要強力抵制成長。一個人到了二十五歲,基本上從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了,眼前漫漫的餘生卻開始顯得令人恐懼。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十六歲女學生曾經跟阿姨說過自己半夜驚醒,就因為擔心到時候不知道怎麼填寫納稅申報表。
 

 

 

 

《目送》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這是一本世間人情的散文集。這是一本橫跨三代人的書。中年的龍應臺,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是中間的一代。她所面對的是慢慢老去的父母,緩緩長大的兒子。父親在時間遊走之中又逝去了,母親在老去的時間裡逐漸忘記了自己的女兒,兒子長大了又要遠行。疼痛、無奈、纏綿、不舍,是全本書73篇散文的基調。 所謂散文,不如小說那般扣人心扉,沒有轟轟烈烈的大情節,也沒有過於突出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散文是時光走累了留下的痕跡,所敘寫的是作者一時之情感。上乘的散文,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能夠激發人心之中最柔軟的部分。龍應臺的《目送》,所寫並不是什麼大悲大痛,也不是什麼大別大離,所寫皆是身邊人的生、老、病、逝,是友人的牽腸掛肚,是兄弟手足攜手共進,是生而為人有時的脆弱、無力……人本就不是神,不必偽裝的刀槍不入,一點悲歡離合,方能彰顯生命的厚重。散文起源於生活,凌駕於生活,並不冗長的文字提出的是生命的思考,是對生活的深度體會。 ... 在大眾的印象之中,龍應臺的文風一直是犀利的,她執著於批判一些社會現象,她所寫的文章大多數也都是有批判意味的,唯獨《目送》,道出思念繾綣,道出款款真情。 這也與她的童年和家庭生活有關。龍應臺在很小的時候就從大陸移民到了臺灣,對於她來說,沒有家族,沒有過多的親戚。因此從小就沒有像一般孩子那樣見過家族中的年長者病逝。生命為何?生命的意義?對於極小年紀見過生命流逝的孩子,似乎並不會在心中激起怎樣的浪花,太小的年紀阻礙了思想。而對於中年的龍應臺來說,父親逝世,是人生的「暗夜行山路」。她本人而後也承認,所謂文學作品,其中心應該總是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才是文章應該體現的東西。與人文關懷相比,社會的議題只是細枝末節。 在世走一遭,誰不是初次學著當兒女,誰又不是第一次學著當父母。 ...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親人 散文的第一個章節,構成了全篇文章最為濃墨重彩的一部分,是整本書最扣人心扉、令人心感疼痛的華章。 文起目送,作為母親去送華安上小學,而後又送兒子出國,好不容易等兒子回來了,卻又不願意與母親一起去學校。她在等,等兒子回頭看自己一眼,這寄託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意,帶甚至帶著一絲祈求。文章中又講述了作者奔波兩地,看望父親的故事。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位老父親是靦腆的,他為自己的女兒驕傲,卻又怕自己成為女兒的污點,害怕由於自己的形象,抹黑了女兒。所謂父母的愛究竟是什麼?很多學生熱衷於敘寫父愛、母愛,可是,為人子女時所體會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當兒子成了父親,女兒成了母親,才能體會到一言一語總關情這句話罷。 於是,龍應臺有了這樣的感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 這一部分的文章中,所講述最多的就是與孩子、父母之間的故事,點點滴滴,細枝末節的小事,從中窺見的,卻是時光在悄悄溜走,生命也在其中流逝。龍應臺的文章,字字珠璣,講述著的日常瑣碎:父親開著拉貨的小車,送自己前往學校;到潮州看望得了健忘癥的母親,晚上抵足而眠;17歲的兒子華飛,小心翼翼地與母親交流愛情觀……原來,生活即是瑣碎;瑣碎即是生活。 人到中年,總會面臨父母老去、子女離家的場面,有人也許是麻木的,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人世間最普通的情感。而在龍應臺的筆下,這真情的流露卻令人動容,這也許是太久沒有回去與家人在一起了吧。人呢,應該是情感動物,這是與機器最為不同之處。 生命會誕生,生命會離去,生命也會爭鬥。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為何?生命的本真又是什麼?可能浮世之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去參悟這些。 ...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舊時 時至中年,一生中最為困惑的時候,所思所想不過是希望三五好友,靜坐閒聊。這個時候渴望的總是平靜、本真的生活。 在這樣尷尬的年紀里,總會讓人胡思亂想,有時候即使簡單如一首詩,若是寫到了淒涼落寞之感,總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這個年紀,讓人的心思也變得沉重起來,想問題、做事情總會複雜化,十分害怕自己的短處被人發現。 在散文的第二個章節中,龍應臺著重講述的是就是舊時的時光,有快樂的回憶,也有點滴落寞,有些是小巷深處的瑣碎之事,也有大到對一個國家的關懷。從散文的字裡行間,我們能夠看出龍應臺似乎偏偏喜愛杜甫的詩歌,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琢磨一詞一句的用意。 ... 杜甫,詩聖,所著為詩史。 單單的詩聖二字,就足以能夠看出杜甫在詩詞領域的建樹,也肯定了他的作為。只是短短二字,又何以概括他的一生。與李白相比,杜甫是苦難的。一是苦難在他所處的正是唐朝衰敗之時,一眼望去皆是滿目瘡痍。二是苦難在他沒有李白那樣豁達的心境,因而李白的詩讀起來皆是浪漫的,而杜甫的詩總會令人有無限的悲愴之感。 興許是杜甫的詩讀多了,龍應臺也變得悲天憫人起來。在第二章節的散文中,戰爭、苦難、辛酸,似乎成為了主要的基調。她敘寫了金門的憂傷,講到了時代的殘酷,同情著由於戰爭遺留問題被殘害的孩子們,也講述了某場戰役中死難的人們……這也就是杜甫的意境了,滿懷著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悲憫,對生命的敬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說啊,習《大學》的人,要有一種關愛人民的思想,在境界上要能夠達到至善。因此,對於現代許多知識分子、科學家,一直在攻克各自領域的難題,在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他們心中所懷有的,就是一種對人類的關懷,是一種對人類幸福的責任。 從這些散文中,我們能夠聽見作者心中最沉痛的哀歌,這些文章,所內涵的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 滿山野茶樹開花——電話里溜走的青春 散文集最後的章節,頗有一種如夢如幻如真之感,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每篇散文的開篇都是在與通電話。這也許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與父母相處的狀態了,總是在電話之中噓寒問暖。實際上確實十分關心,但是在是工作繁忙,或者是怕回家之後與父母無言相對。於是,又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常回家看看。也許,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揚帆遠航;也許,在你進入家門的時候,父母總是在把你往外推;也許,父母總是說著專心工作、學習,家裡不用你管……父母就是這樣,用雙手給予子女前進的動力,卻總是將孤獨寂寞留給自己。 社會同樣缺少對老人的關注。大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店,都是賣著年輕男女的時髦服裝,幾乎看不見賣老人服飾的地方,也沒有合適的書或是其他娛樂設施給這些老人去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豐富最後的時光。社會不會有太多的人去關注一個80歲的女人心中所思,也不會有人去關注他們的愛美之心。對老人的定義永遠只是需要養生,要健康,除此之外,老人也有自己的追求。 ... 在這部分中,有一個細節特別令人動容,女兒攙著自己的父親,就像當年他纏著自己一樣,一句一句念著唐詩,鼓勵已經寸步艱難的父親去邁出一步又一部。 生命是一個環,總有哪些情節、事情反反覆復出現,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總會有不同的看法。生命是一個圈,有些平平無奇的事情,總需要不斷地去回味,不斷地去重複,讓人們去記住。點滴之中,蘊含地皆是真情,或許在很多年之後的午後,在百無聊賴之時,總要將這些回憶拿出來曬一曬,去品嘗當年未曾理解的人情味兒,去給生活添上一點感動。 生命是頑強的,作為生命個體的人,應當是慈悲的。所謂慈悲者,心中所懷的不僅是一點讀書之事,而應該是國事、家事,是對生命的敬畏,是對所有個體的尊重,也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小到身邊事,便是對家庭幸福承擔的責任。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oqzxa25.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2422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永靖味覺異常看什麼科二水胸悶改善中醫診所芬園睡眠障礙門診中醫推薦大村失眠睡不著改善中醫診所
溪湖頭暈中醫推薦 和美喉嚨異物感看什麼科 網路評比不錯的南投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芳苑焦慮不安看什麼科 中寮四肢麻痺看什麼科 彰化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仁愛鄉血壓不穩定治療中醫 仁愛鄉四肢麻痺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當地人都推薦的和美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竹塘四肢麻痺改善中醫診所 和美肩膀緊繃酸痛中醫推薦 員林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jj49jw49w 的頭像
    jjj49jw49w

    FG流行好物推薦.

    jjj49jw49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